在当今全球经济的复杂舞台上,半导体产业可谓是争夺战的核心。尤其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之际,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事件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场不折不...
安世第二波报复开始,中方耐心耗尽:荷兰要负全责,不悔改就晚了
央视财经消息显示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就安世半导体一事再次表态:荷兰方面应当承担全部责任。
中方划出100%责任红线背后,一场由荷兰单方面掀起的半导体风暴,正让全球汽车巨头陷入“芯片荒”的恐慌。
事情要从今年9月底说起。荷兰政府突然发布行政令,强行干预安世半导体的内部运营,甚至试图剥夺中资股东的合法股权。
这一举动在国际经贸史上极为罕见——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,竟因政治干预被迫面临“割股断权”,这也被外界视为“明抢”。
眼看目的没达成,还反被中方断供稀土卡了脖子后,安世半导体开始了第二波报复:位于荷兰的总部竟宣布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。
这一刀切下去,直接切断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环。
东莞工厂的地位绝非普通生产基地。它承载着安世全球70%的封测产能,其生产的芯片虽小至毫米级别,却掌控着汽车方向盘模块、车灯控制系统等核心功能。
从大众到宝马,从博世到大陆集团,欧洲车企的命脉几乎系于这条生产线。
断供令一出,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连夜发布预警,称“长期供应挑战已不可避免”;美国车企也紧急测算库存,发现现有芯片仅能支撑三周生产。
一场由荷兰点燃的火,迅速烧向了全球制造业。
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,中方应对呈现出清晰的“克制—警示—定责”三阶段策略:
第一阶段:留足转圜空间。
11月1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半导体出口实施豁免政策,主动为全球供应链“兜底”。
这一被业界称为“兜底式让步”的举措,既保障了车企短期生产需求,也为荷兰提供了撤销错误决定的台阶。
展开全文
第二阶段:揭露消极态度。
然而,面对中国的善意,荷兰政府却选择了视而不见,他们既未撤销错误行政令,也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,任由断供危机持续发酵,甚至被爆出在欧盟内部会议上声称“芯片博弈是制衡中国的筹码”。
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,彻底激化了矛盾,也彻底耗尽了中方的耐心。
第三阶段:明确责任归属。
11月4日,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首次使用“100%担责比例”定性,直指荷兰“既无建设性态度,也无实际解决行动”,应承担此次事件的全部责任,并警告其必须立足中荷、中欧经贸关系大局,尽快纠正错误。
这份被外交界视为“最后通牒”的声明,标志着中方已对荷兰失去战略耐心,划下了一道不容逾越的红线:若荷兰继续一意孤行,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,更会成为撕裂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历史罪人。
纵观全局,荷兰的“执迷不悟”背后忽视了3点重要的事实:
其一,低估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反制能力。
安世半导体虽总部位于荷兰,但其核心产能、市场均与中国深度绑定。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,还掌控着从稀土加工到封装测试的多个关键环节。
荷兰试图通过晶圆断供“卡脖子”,却忽视了东莞工厂停产同时也会重创欧洲车企——这正是全球化产业链的典型特征:伤人必伤己。
其二,欧洲的“沉默危机”。
德国经济部内部报告显示,若安世供应链中断持续至2025年第一季度,欧洲汽车产量将骤降18%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法国、意大利等国已开始私下施压荷兰,要求其“避免成为中美博弈的炮灰”。
这种欧洲内部分裂,暴露了欧盟在科技主权战略上的结构性矛盾。
其三,中国的“底线思维”。
中方此次回应罕见采用“责任比例”表述,背后是经过是深思熟虑后的法律反制准备。
根据WTO《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》及中欧投资协定相关条款,若荷兰被认定存在恶意干预市场行为,中国有权对荷兰光刻机、农业等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对等制裁。
阿斯麦(ASML)高层近期已紧急约见荷兰首相,警告“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欧洲在下一代芯片工艺中落后”。
整体来说,欧洲制造业如今深陷“去风险”政策的泥沼,而荷兰的短视行为正在加剧这种撕裂。
若芯片危机持续蔓延,德国汽车产业或将被迫减产,荷兰本土的光刻机巨头ASML也可能因中国市场收缩而遭受反噬。
这些连锁反应,远非一场政治作秀所能承受。
如今,中方已通过责任认定与豁免政策的双重组合,向世界传递了三个关键信号:
其一,国际规则不容肆意践踏,谁破坏供应链稳定,谁就必须付出代价;
其二,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既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,也有保障全球合作的诚意;
其三,荷兰若继续拖延,等待它的不会是“蒙混过关”,而是彻底失去中国市场信任与欧洲产业伙伴的孤立。
这场博弈的胜负,其实早已注定。
当中国东莞工厂的流水线缓缓重启,当欧洲车企的零件订单直接越过荷兰,送到安世中国手中,荷兰才会真正意识到——在全球化浪潮中,卡别人脖子的手,最终会勒紧自己的咽喉。
而中国划下的这条责任红线,不仅是为安世半导体维权,更是为世界立下一道规则:科技霸凌的时代,该终结了。
相关文章



发表评论